Facebook Pixel Code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top




:::

新闻及活动讯息

:::
2019-01-07
找回身障者行的权利 伊甸吁:“软硬兼施”

  还要再断几根肋骨,才能换来身障者搭公共汽车的安全?身障广告导演范可钦去年底搭公共汽车意外重摔,断了三根肋骨,历经二度开刀,深刻感到“一个急煞车让我离死亡那么近”。事实上,许多身障者都有类似经验,甚至因此再也不敢搭公共汽车。对此,伊甸基金会表示,使用公共运输是所有人的权益,安全保障得是第一顺位,也是政府、业者的职责,台湾无障碍交通的改善刻不容缓,必须“软硬兼施”。

 

  经常搭公共汽车通勤的资深轮椅族周倩如表示:“上下公共汽车是第一道考验,而如何安全的在车内又是另一考验。”尽管在双北地区低底盘公共汽车已经很普及,周倩如仍多次在上车时因斜坡板没放好而跌倒受伤,除了人为操作不当外,也有多次是因为其他用路人违规停车的关系,导致公共汽车停靠位置太外侧,或偏离停等区太远,进而让斜坡板无法妥善放置,过于倾斜的情况下,让她开了好几次,差点“翘孤轮”往后翻;另外,受到肌肉萎缩症的影响,周倩如连抬起手十公分都很难做到,更别提抓稳车内扶手,尽管上车时已经做好安全防护,但遇到崎岖路面,或是紧急煞车等突发状况时,如同“甩尾”般的特技动作就会真实上演,让她胆颤心惊。

 

身障者搭乘大众运输工具的权益不该被忽略,安全考量得放优先顺位

身障者搭乘大众运输工具的权益不该被忽略,安全考量得放优先顺位(情境照片)

 

  根据卫福部调查,有近六成的身障者在过去一年未曾使用过公共运输工具,原因之一就是轮椅翻覆时有所闻,以及害怕遭到司机或其他乘客白眼,这样的阴影与心理压力,显示出台湾的无障碍环境仍有许多改善空间。伊甸认为,公共运输的核心精神是“向大众开放,不分族群”,因此身障者搭车的“安全性”和其他市民的“便利性”,应该平等考量。
 
  伊甸强调,为兼顾安全与便利,政府和业者应该在硬件上提供更方便操作的辅助器具,并在软件上制定合理的服务规范,例如落实轮椅乘客上车定位的标准作业程序,动态调整发车间距或补充待命人力,甚至是对友善司机给予激励等,透过积极引导降低行车风险;此外,也须透过教育或社福团体的宣导,来提升民众对身心障者或弱势族群的认识,营造友善、包容心态的零歧视环境。

 

轮椅族上下公共汽车得面临重重关卡与挑战

轮椅族上下公共汽车得面临重重关卡与挑战(情境照片)

 

  另一方面,伊甸指出,除身障者外,年长者、孕妇、孩童,甚至拖着行李箱的游客,都对无障碍环境有高度需求,大众交通工具的设备、服务设计,必须与时俱进,以往有些公共汽车司机遇到轮椅使用者或行动缓慢的年长者,因为担心误时、赶不上下一趟发车时间,刻意过站不停,或者因为怕麻烦而便宜行事,不提供斜坡板,不协助系好安全扣环与安全带,这些表面上虽然是个别司机的不当行为,却也反显出公共运输部门整体对真实需求的漠视。毕竟,手动斜坡板操作费时、安全装置使用程序繁琐、站台空间窄小难停靠等,都不是司机单靠开车技术或服务热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及业者投入资源改善,如能借此帮助司机更有效率地接待轮椅族,相信也能减少司机抢快、急煞的状况。
 
  为降低意外风险,伊甸指出,客运业者当务之急是依“服务身障者及视障者上下车教学影片”,全面强化司机教育训练,要求以正确方法提供无障碍服务,权责机关也应主动抽查教育训练实施情形。在公共汽车设施部分,除研议范可钦“加装云霄飞车安全杆”及专家学者的创新概念,也要同步注意使用者需求、人体工学与通用原则。伊甸举例,可参考香港经验,在轮椅空间设置背靠版,使轮椅固定在背靠版上,采背对行驶方向之定位,避免煞车时因后座力前倾翻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