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基金会活泉之家自10月14日至18日,假台北剥皮寮历史街区举办“精神病人的房间”展览,由工作人员及活泉之家的精障会员联合筹办策画,透过互动与作品陈设,呈现精神障碍者真实的内在世界,盼社会大众卸下刻板眼光,开启认识彼此的机会。今(14)日上午举办开幕记者会,伊甸基金会副执行长钟彦彬呼吁社会大众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看见异同,创造更多对话与理解的可能。
伊甸副执行长钟彦彬出席“精神病人的房间”展览开幕记者会,呼吁社会大众以倾听代替歧视
此次展览以“房间”为名,共分为四个不同主题的展区,一层一层地以不同形式呈现多元样貌。“看不见的围篱”是透过一个集体的创作空间,传达人们常因片面的报导或舆论,草率地为精神障碍者贴上标签,无形中筑起一道围篱;在“以生存为名的房间”里,展示四个独特的房间,看看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相同的生存痕迹;而“门缝里的风景”则由八位伙伴以文字及图画,陈述心底真实的声音;最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呈现各种在生活里会面临的困境,希望有一天社会不再排斥精神病人,每个人都能自在的生活着。
伊甸活泉之家主任廖福源表示,希望透过展览让社会更加包容、温暖
“我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今年三十多岁的郑彦(化名),站在自己的作品《两面》前,缓缓陈述著创作背后的内心声音。高中时发病,郑彦因为思觉失调症常有幻听的情况,遇到人多时,情绪特别容易紧张,走在路上常以为别人在骂自己、对自己不友善,有时也因为内心压力,对家人用不好的方式来表达情绪,逐渐影响自己与家人及外界之间的关系。知道自己的负面状态,在外时却努力隐藏,面对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对“真正的自己”逐渐感到困惑。
十年前开始加入伊甸活泉之家,是让郑彦能尽情展现不同的面貌的转捩点,每周一至两天来到活泉画画,郑彦能将心中压力释放出来。郑彦说,画画对自己来说很重要,可以纾解压力与紧张,也喜欢跟伙伴们一起创作,能让自己看见更多创作的美好。喜欢用水彩创作的他,最常选用明亮的色彩画出各式线条,而在这次的作品,郑彦将一张脸划成两半,用不同的色彩填补其中,将心中对“真正的自己”做了诠释:不同情绪下的我,有忧郁、有笑脸、有耍脾气、有活泼外向,这些看似不同,其实都是真正的我。
思觉失调症患者郑彦(化名)在展览作品前描述创作心境
伊甸基金会表示,许多社会案件发生时,许多舆论针对精神障碍者而来,认为精神障碍者是颗不定时炸弹,希望他们乖乖回去在自己家里、房里,不要出来乱;相反地,又同时期待精神障碍者要走出房间、走向人群,成为一个“正常人”。但其实无论是哪个房、哪扇门,都会需要社会上更多支持的力量,才能慢慢的被每一双温柔的双手所开启。
创作者苏民光为参观民众进行导览
此次活泉之家举办展览,即期待让社会上因为“未知”而产生的害怕、隔阂,能藉著不同的展区与空间场所彼此真实互动,看见精神障碍者多元的样貌,听听他们想说些什么,或许多一个微笑、多一点包容,社会就能多一些温暖。“精神病人的房间”展览自即日起至本周日(10/18)于剥皮寮历史街区173-13、15、17号房间,期待您一同来了解。
伊甸“精神病人的房间”展览14日至18于台北剥皮寮历史街区举办,欢迎民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