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安安一家与吴玉媛教保员(右二)、钟雨绮社工(右一)合影。)
105年11月,早疗个管中心协助安安一家人连结资源,希望能够帮助到孩子,
由于等待健保身分需要6个月的时间,在等待健保卡的期间,12月申请到伊甸到宅服务,
于是吴玉媛教保员来到了他们家。
文│邱庆宜 摄影│李苍瑀
在苗栗乡镇的乡间小路,这天雾气正浓,烟雾环绕着山头,
微微可以听见邻居的妇女们正讨论著:谁呢?今天怎么那么多车子呀?
看着车子一台接着一台开进村庄,左右邻舍都探出头来看,讨论著这些陌生的车辆。
安安是个今年快五岁的可爱唐宝宝,看着他在客厅一角玩得好不愉快呀!
安安妈妈表示,在印尼定居的三年中,虽被诊断为唐氏症,
但却从未接受任何疗育或疗育,直到两岁才开始慢慢学走路。
尽管发展明显落后,但家里有母亲及姊妹帮忙照顾著,因此没有特别感到辛苦,
不过家人也渐渐发现安安是需要协助的孩子,但是在印尼时,环境不佳,
不只是家中经济问题,光是要从家里到医院,就需要三、四个小时的车程。
105年9月时,妈妈带着安安从印尼回台,安安的嫂嫂主动向伊甸寻求协助,
于是个管员随即与家人联系,约定好探视时间,来到安安家访视。
安安刚来台时,因为没有健保身分,若前往医院做检查皆须自费,
因此寻求伊甸的协助,透过伊甸自筹的个别咨询服务与到宅资源,
让安安一家有了一丝希望曙光。
吴玉媛表示,安安的适应能力与学习力都相当好:“我第一次见到安安时,
他连路都走得不太好,脚没什么力,走路摇摇晃晃的,还包著尿布。”
因为嘴巴没有闭合,口水流不停,
整件衣服都湿湿的,发出的声音也都是听不清的奶音。
因为奶瓶性龋齿,牙齿也几乎蛀光,平时以牛奶为主食,及吃稀饭、豆花,
当时母亲对孩子的状况相当怜惜与不舍,但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教导,
只能手足无措的扶养著,流口水了,就帮安安擦;跌倒了,就扶他起来。
(图说:钟雨绮社工谈著刚与安安一家接触的情景。)
看着现在的安安,很难想像当时的情况。
吴玉媛说,安安现在路走得很好、会自己去上厕所,也会自己穿鞋,
安安妈妈更骄傲的表示,安安从需要妈妈喂一个钟头才能吃完饭,
到现在安安可以自己吃了呢!
伊甸社工钟雨锜与吴玉媛皆表示,安安会进步如此快速,最大功臣便是安安妈妈。
她积极的配合吴玉媛所教导,平常在家就一样画葫芦
,总是让安安重复练习著,一丝都不马虎,进步状况有目共睹。
看见安安的进步后,安安爸爸妈妈也渐渐的从不知所措、消极转为期待、更加的积极面对,
欣慰的面容松缓了皱起的眉头,开始笑脸迎接安安进步的每一天,让明天成为光亮的未来。
此时外头传来垃圾车的音乐,“乐这遮!”安安大声喊。
一瞬间,客厅变成抢答节目“垃圾车!”、“我答对了!”、“哈哈哈…。”
气氛好的不得了,安安也高兴地笑着。
走出户外,旁边刚好有个小空地,安安爸爸说,休假时,会让安安在这里玩耍,
遇到附近邻居,安安也毫不羞涩的打招呼,惹人疼爱的模样让邻居大伯牵起安安的手,
开玩笑地说:“走,跟阿伯回家,跟爸爸说掰掰。”安安听到要跟爸爸分开,
马上放开邻居大伯的手,飞奔回爸爸的怀抱,这一可爱举动,让这条乡间路充满欢笑声。
安安爸爸骄傲地说:“我一回家就黏着我。”
钟雨锜表示,家里的分工非常分明,妈妈负责教安安,爸爸负责跟安安玩。
安安爸爸也说,安安妈妈会教孩子在外要会跟人家打招呼,
“去市场的时候,大家可喜欢他了呢!”见人便甜喊“阿伯、阿婶”。
听见孩子的成长,钟雨锜相当欣慰,
“刚开始见到安安时,他们需要从口腔保健做起,因为连基本的卫生都不到位,
安安满口蛀牙,还总是流着口水,因为唐氏症低张的关系,
咬合力并不好,只能喝流质食物。”
现在,安安只是嘴巴偶而忘记阖上,妈妈便会马上提醒他,
“安安,嘴吧阖上。”流口水的症状也几乎没有了,现在也能吃饭,
只是太硬的安安还是没有办法。
安安爸爸说:“安安其实什么都懂,只是不太会表达罢了。”
对父母来说,孩子平安健康,就是他们最大的期待,
尽管等待健保身分的过程令人不安,
但安安爸爸选择了放宽心:
“就等吧!还好有伊甸的帮忙,否则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吴玉媛说,6岁以前是疗育黄金期,尤其3岁以前接受疗育效果更显著。
安安接受伊甸服务时,已经3岁7个月,取得健保身分时,已经4岁了,
如果没有伊甸提早介入,就看不到现在进步的安安了。
(图说:安安与爸爸在家附近的空地玩着躲猫猫好开心呀!)
在安安的家庭里,我们可以看见弱势家庭需要的帮助是如此的迫切,
也能看见有家人的支持,孩子能够走的更快,飞得更高,因此在早期疗育的服务中,
家人的参与程度是关乎到孩子的未来极大的因素之一,
也才能使的早期疗育得到更有效的回报。
资料来源:《伊甸园月刊》373期 2018.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