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top




:::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上一页

70岁的吴秀英有多重的身分,既是“说电影”老师,也是导览志工,还是网络广播主持人。处在熟龄阶段,她用开阔的心迎接各种可能,从容优雅的经营老后哲学,面对走过的路径,抱持凡事谢恩的态度。

 

 

(图说:吴秀英到了熟龄阶段,依然活力不减,工作填满她的生活。)

(图说:吴秀英到了熟龄阶段,依然活力不减,工作填满她的生活。)

 

文|苏丽华   摄影|王致尹

 

70岁的吴秀英忙碌程度不输一般上班族,停不下脚步的她,日子像颗陀螺般转呀转,她却乐此不疲。邻人见她行色匆匆,她总答道:“我正走往教室的路上,不是去当学生,就是当老师。”

 

这一天,她拖着一只小皮箱,从淡水搭捷运进市区,到伊甸视障发展中心带视障朋友喜乐团契:说电影。她选了一部福音歌手真人真事改编的家暴影片《梦想心乐章》,讲得口沫横飞,听的人犹如身历其境,意外勾起许多听众的反思。

 

活动上,有人回馈自己就像剧中的家暴父亲不懂得什么是爱;也有人形容从小失明,成长历程遭受家人唾弃,宛如剧中的受暴儿;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的吐露内在的灰暗心境。

(图说:她带领视障朋友晨祷,并分享福音歌手《梦想心乐章》的电影。)

(图说:她带领视障朋友晨祷,并分享福音歌手《梦想心乐章》的电影。)

 

电影投射内在世界,吴秀英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她喜欢看电影,更爱说电影。从小妈妈带着她看日本电影画报杂志与电影,耳濡目染下,成了电影、戏剧迷。当年在高中教书,尔后学生遇到她,早已忘记她教什么科目,只记得她讲过的故事。

 

讲起这段往事,吴秀英说为了让学生专心听课,她要求学生先学会课本内容,才讲故事。“这招很管用。”每每上课前,学生会到她办公室帮忙拎包包,催促她走快一点,迫不及待想赶快听到上周的故事结局。

 

故事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小时候,妈妈和阿姨讲故事给吴秀英听,随着他们年迈,上松年大学后,换吴秀英带他们看电影。没想到灯光一暗,老人家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原来外国片速度快,老人家跟不上节奏,“不如我讲给妳们听。”

 

于是她开始蒐集资料,研究导演拍片的初衷、看影评、贴剧照、上字幕作简报等,下足了苦工。每一部片,“我会找自己感动的地方着墨。”儿子问她退休了还做简报干嘛?殊不知她在预备电影赏析课的教材。

 

曾经在松年大学,她播放《联合王国》电影,讲述英国女孩嫁到非洲部落的故事。当部落王子被英国拘留不能回家乡时,对应长辈生活的年代,先生多半从事远地工作,望你早归的心情油然而生,当播放《望你早归》一曲时,引起共鸣大伙儿唱将起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纷纷陷入情绪里。

 

对于大家避讳去谈的失智问题,吴秀英特地选了一部失智照顾电影《被遗忘的幸福》,带领长辈思考生命最后的一哩路,是不是会希望在家人的陪伴下安宁老去?每当长辈们跟着电影情节思考时,观念就会跟着改变了。

 

说电影的迷人之处,在于“检视自己的生命,也踏入别人的生命。”吴秀英对自己的兴趣下了注脚。

(图说:制作生命故事书,意外拾起掉落的记忆。)

(图说:制作生命故事书,意外拾起掉落的记忆。)

活到这把年纪,吴秀英看淡许多事情,更不避谈生死课题。面对人生的磨难,她说:“痛苦会过去,美丽会留下。”

 

2015年她的先生陈俊良(伊甸基金会董事)因肝癌住院开刀,一度紧急,她与先生开始安排追思礼拜的细节,例如要播放什么诗歌等,“我们之前就预备好了,这一次再做细微调整。”预备好了就无后顾之忧。

 

在和信医院陪伴期间,吴秀英参与了院内举办的生命故事工作坊学会做“生命故事手工书”。没想到一本小小的手工书,竟串起她掉落的诸多回忆。

 

她静下心来回顾过往,想起了她的第一张书桌。以前经济环境有限,妈妈的裁缝车一收合,就成了她写功课、念书的书桌。往后随着出社会,教书、出考题、改考卷都需要书桌,书桌对她来说,格外有意义,也借此找回遗忘已久的记忆。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风景。吴秀英爬梳三代的家庭树(family tree),意外找到公公1944年拍的婚纱照,“那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前拍的。”再记录学历,发现公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竟然和女婿的外公是校友,却在结为亲家后至今才知道。“很有意思,”这份巧缘令她惊讶连连。

 

“回忆带来力量。”吴秀英透过梳理情绪,捡起失落的记忆,也串起生涯的篇章。藉著分享手工书的制作课程可陪伴学员,回顾整理个人的人生;甚至与孙子辈学童们共谱三代情!

(图说:在网络线上广播节目中,吴秀英为华人视障朋友说电影。)

(图说:在网络线上广播节目中,吴秀英为华人视障朋友说电影。)

 

过去,吴秀英在宝岛新声电台作亲子节目,如今在伊甸视障发展中心开了一个“乐满伊甸园的“听电影说故事”线上广播节目,为各地的华人视障朋友说电影。有远自西藏、蒙古、西安上线的听众,试想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进到电影院听口述电影,如今竟然可以透过网络借由口说剧情带来生活情趣或心灵疗愈。

 

人生七十古来稀,她投入当下,更享受当下。“我做自己喜欢的事,创造自己新的身分。”吴秀英在步入老年之前,她去上熟龄优雅学院预备老后,她不疾不徐地跟着时间脉络走,规划她的第三人生。

 

高中受洗,成为第一代基督徒。在吴秀英的信仰里,她对人有爱,义无反顾地将淡水的2间套房供伊甸基金会作爱心栈使用,提供癌友作北上就医的临时住所。

 

希伯来书13章1-2节说:“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一次,吴秀英夫妇第一次到兰屿玩,人生地不熟的她想找人推荐旅游景点,没想到爱心栈病友的儿子刚好在兰屿工作也就成了地陪,带他们吃飞鱼大餐等,玩得非常尽兴,“这怎么会是你的计画?真的就是在接待天使。”

 

吴秀英爱人如己,也对土地有情。她热爱环境保育工作,聊到之前澳洲森林野火肆虐,思考人与土地的关系;再到淡水故事,红毛城小白宫、沪尾偕医馆等文史古蹟她都聊若指掌,成为当地导览志工。

(图说:让日子多一点生命是吴秀英的生活哲学。)

(图说:让日子多一点生命是吴秀英的生活哲学。)

从年轻忙到年老,行事历行程丝毫不减,吴秀英笑言:“我只是把教室搬到户外,学生从过去的高中少女变为老人、游客。”

 

迎接老后,她抱持的哲学是,“开阔、从容、欣赏、柔软、感恩。”她引用诗篇的话:“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她言道:“虽然不能使生命多一些日子,却可以使日子多一点生命。”

 

她用心生活,活出爱,证明了熟年依然可以精彩。

 

上一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