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top




:::
【10月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图说:凃奶奶正开心地触摸著复制文物。)

(图说:凃奶奶正开心地触摸著复制文物。)

因青光眼而中途失明的凃奶奶,正经由导览志工的引导,轻柔的触摸复制文物。

就在她一边感受、一边聆听志工讲解时,隔壁桌的视障者正夸赞“肉形石”复制文物小巧可爱,摸起来的感觉真的就像餐桌上常出现的东坡肉一样。

 

这是国立故宫博物院特地为视障朋友所设计的“跨越障碍•触摸美丽”体验活动,证明了服务不该只有一种形态,而是应该尊重多元差异,以客制化的内容消弭障碍、跨越距离,让故宫文物走入民间,真正地达到友善与平权。

 

文.摄影│郭依瑄 

 

在教室中,投影幕上正播映着广受欢迎的动画片《国宝总动员》口述影像版。

主角婴儿枕、玉辟邪、玉鸭全身透著金光,纷纷在夜里活了过来!带着视障朋友们一同探险故宫,找寻“翠玉白菜”上逃跑的螽斯……

 

视障体验服务 消弭障碍

故宫在106年所完成的“视障观众多元友善服务”(以下简称视障体验),升级97年即有的视障导览,增设了《国宝总动员》动画片口述影像版、触觉地图、点字参观手册、触摸辅具、口述影像语音导览,共五大项服务,让视障者能透过触觉与听觉去理解、感受文物。


“故宫是属于全民的,不论男女老幼。我们应该主动消弭障碍、拉近与大家的距离。”

国立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科科长吕忆皖这一段话,不只道出了视障导览规划的初衷,更是多年来故宫努力的方向。

 

为了完善整套视障体验系统,故宫搜集了视障朋友、专家学者的建议,历时一年的开发,与许多视障者的实测,升级了整个导览系统,在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明眼人不曾注意的盲点。

 

一般说来,明眼人不管是进到一个房间、或是看一件东西,通常都是一眼望尽,但若要让视障者明了,就必须掌握一个大原则: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节。

例如,语音导览中的《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的介绍:“总高度约为43cm,大约是一般成年男性手肘到中指的高度,上方的口径约10cm……天球瓶的白色瓶身上,有一只雄壮威猛的蓝色蟠龙,沿着瓶身盘绕着,头部向后回转,鼻子往上翘,嘴巴张得大大的,吐露出舌头和牙齿……”

(图说:此为《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

(图说:此为《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

 

再举例,《人足兽鋬匜》,其握把上有一只龙。

而龙是中华文化里很常出现的象征图腾,明眼人对龙都有大致的既定印象,但邀请视障朋友进行语音导览实测时,发现全盲视障者较缺乏对龙之形象概念,且龙头上的“角”与“脚”同音,会让视障者产生疑问:“龙的脚为什么会长在头上呢?”

(图说:此为《人足兽鋬匜》)

(图说:此为《人足兽鋬匜》)

 

尊重差异 完善体验

此时,如何尊重彼此的差异,且寻求“共同语言”来解释这些文化元素,且避免同音异字之误解,就十分重要。

我们会听到导览员如此形容:“《人足兽鋬匜》是古代用来盛水的。长的有点像牛排馆盛装牛排酱的容器。在握把的地方有龙,龙的头上长了一对菱形大角,看起来正在偷喝容器里的水。底下有四个小人,分别撑著容器底部……”

 

导览员短短的几句话,其实暗藏玄机。

视障者因无法看见物品的形体,所以在讲解时,必须先从完整的形象下手,再开始描绘细节,善用比喻、以生活化的方式来讲解,再介绍文物用途、故事背景、制作材质等等,让视障者由浅入深,慢慢进到故宫文物的世界。

 

故宫十分欢迎不同障别的身障者一起来跨越障碍,亲身触摸中华百年文化的绝美结晶。

(图说:近距离的接触文物,让视障者们眉开眼笑,不只眼界打开了,连心门也都敞开。)

(图说:近距离的接触文物,让视障者们眉开眼笑,不只眼界打开了,连心门也都敞开。)

 

“视障观众多元友善服务”增设一览表

增设项目

使用介绍

触觉地图

以立体触摸图呈现故宫院区、正馆B1至3楼各楼层地图及服务设施,并提供点字简介。可至正馆1楼、B1服务台免费借用。

点字参观手册

以立体触摸图呈现馆内文物的点字介绍书。可至正馆1楼、B1服务台免费借用。

触摸辅具

配合故宫“跨越障碍•触摸美丽”视障教育活动设计制作之立体触摸图辅助教具。

口述影像语音导览

36件文物的口述影像语音导览。可至故宫正馆1楼语音柜台申请使用。

动画片口述影像版

配合故宫“跨越障碍•触摸美丽”视障教育活动设计制作之《国宝总动员》动画片口述影像版

 

资料来源:《 伊甸园月刊 》10月号

 

上一页
下一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