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top




:::
【5月号】
上一页
下一页

为早疗儿付出 从中获得成长

职能治疗师林巧雯

职能治疗师林巧雯从医院转任到机构,透过近身接触个案实践服务理念、磨练沟通能力。面对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克服挑战,希望能借此帮助更多早疗家庭重拾欢颜。

文│黄珮瑜  摄影│苏丽华

来到东港早疗中心已经快三年的职能治疗师林巧雯表示,职能治疗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个案能够拥有独立性、顺利的进行日常活动。但过去在医院服务时,病人与治疗师受限于互动的时间和场域,有许多细节层面还是关照不到,曾让她对“自己的工作究竟能为病人带来多少帮助?”这点感到疑惑。来到伊甸后,因为有机会深入居家指导跟服务,反而让她打开了工作的新视野。

从头摸索,强化沟通经验

虽然拥有满满的热情,本身所学也是针对发展迟缓儿童的职能治疗,但她进入机构服务之前,实务经验一直都是以医院为主,刚开始不免有些不习惯。

举例来说,她曾到一位脑麻的个案家中访视。脑麻的孩子头部控制不佳,她注意到家中使用软摇篮对骨头的排列不好、容易造成变形,建议改用稍硬的垫子替代。甚至还要关心孩子没有被抱的时候是如何安置?除了一直躺着,是否可以借由帮宝椅训练坐?椅背高度不够该用什么来提供头部支撑、如何用带子辅助固定等……这种在生活细节上的观察与探究,是过去少有的经验。

此外,如何说服案主家人跟她合作也是新挑战。曾有案例是小孩需要更换矫正鞋好使用站立架,但碍于家长想选用需要自费的矫正鞋,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而迟不处理换鞋问题。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复健进程,几经沟通,最后是由她陪同协助跟医生讨论,以及缓和小孩面对陌生教师的紧张感,终于才顺利完成矫正鞋的订制。

许多家长初期因为信任感尚未建立,对于治疗师所提出的建议配合度并不高,甚至也会拒绝去上课。林巧雯必须耐下性子,一次次跟家长说明、先建立关系再请对方尝试。当孩子的状况有改善,家人的态度就会变得比较积极,甚至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跟她讨论。但这都需要时间磨合才能看见成效。

用创意+毅力突破工作瓶颈

林巧雯表示在机构工作非常富有挑战性,因为一直会有新的东西进来。例如有一次办要举办融合活动,要让20几个程度不一的迟缓儿跟70几位的小朋友一起互动;这么多的人数要如何规划场地动线?怎么分组?活动进行时有突发状况该如何协助?此外,将以前一周一次团体课调整成每天早上9:00~9:30上体适能课,训练孩子踢球、前滚翻、爬拱桥,或设计游戏桥段,用套圈圈来训练单脚站立,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的进步,她要不断动脑筋克服的。

由于机构目前只有她一位职能治疗师,缺乏可以讨论请教的对象,所以遇到困难都要自己去翻书或问朋友寻求解决。有时遇到瓶颈也会自己跑去逛五金行,找寻一些合用的零件简易加工来解决案主的困难。她说,在机构工作虽然涵盖层面很杂,却让她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就像是有一位胼胝体较小的孩子头无法摆正、肚子也没有力气;她就从爬开始训练,并让他练习做仰卧起坐。从一开始想拿东西但怕会失去平衡不敢动、一直哭,到现在已经可以自己站立。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但看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有了回报,心中就会盈溢着满满的成就感,也是她持续付出的动力来源。

 

资料来源:《伊甸园月刊》363 期 2017.5 月号

上一页
下一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