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当你谈病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区隔,但是你在谈生命经验的时候,他其实跟我们一样。”今年是伊甸活泉在台湾实践“精神障碍者社区工作模式”的第十四年,十四年前的我们是因为不接受一个人被诊断有精神疾病后,这一生就被当作“病人”的身份来对待,开始尝试运作一种非医疗思维的互动模式。
我们的运作是一群人真实地落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彼此,工作者与精神疾病经验者以伙伴关系为基础,藉著社群生活中的参与、自我认同、共识、共事寻找自我价值、归属感,感受彼此间被需要与付出的美好。而当我们不再单单以“病人”的眼光对待精神疾病经验者时,他们就有机会练习及回应世界对一个人各种社会角色的期待,并回应自己作为“人”的欲望、权利与责任;同时也看见精神疾病照顾者承担起唯一的照顾责任、照顾处境边缘化的困境,所以成立精神疾病照顾者专线,传达照顾者家庭的声音,改变照顾者家庭的社会处境,创造多元的社会支持环境。由于精神疾病也是受社会、心理导致的疾病,所以还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着跟社会大众对话,期待编织出一个社会网络,来承接每个人的差异性。
他们的受苦、他们的差异、他们的疾病也反映出社会的失衡,由此让我们更加确定“为何社会需要改变”,否则就会有更多人问题个人化的生病、受苦,因此透由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社会改革、幸福社会要往哪里努力,这个部份我们需要正在阅读此简介的您们,和我们一起努力。
■目标
活泉的目标是动态的,它将会随着我们的成长与发展、环境、社会制度、集体价值等许多因素而变化,简单整理出活泉现阶段的目标如下:共同努力互相协作…
1.使社群中每个人有机会练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对待差异。
2.使社群中每个人拥有自我认同的价值,并能接纳自我及对待人性脆弱。
3.使社群中每个人有机会发展病人以外之社会角色,我们不只是让社区照顾我们,我们也协助社区发展。
4.建构社群伙伴为我们共同的愿景与目标迈进。使每一个人感到他是被需要的,每个人都能为他人产生意义,以及每个人都是贡献者,我们不是一个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在支持着每个人。
5.建构精神障碍者的主体运动及同侪工作服务体系。
6.促成精神疾病/失序成为社会涵融差异的精神人文空间与社会资产。
7.发展多元的治疗/疗育方法。
8.促成家连家的网络支持社群。
9.使社群中每个人都能经济独立、生活自立。
■理念与展望
(一)在社群土壤中差异化、个别化的关系对待
以关系作为基底,面对差异及受苦的历史,彼此相伴也发展彼此,我们的政治性是必须勇于怀疑各种知识理论落在人身上的理所当然,而返回看见在你面前的这个人所拥有的意识、情感及灵魂,以及人处在社会里受苦历史的脆弱。也得承认面对种种的复杂未解,至今我们能做的最多的其实只是耐心的‘培伴’著及相信着。
(二)在更多层次的理解下,发展更多元的治疗方法
将“精神性距离的疾病化”解构后,一个人精神真实经验有了表达展现的可能;对于社会来说,这样的认识过程是丰富对人的认知、行为、情感与心灵有种种表现的可能想像。当我们理解到所谓“发病”或症状往往只是很粗大的诠释,而这样的“发作”或许是人寻求自我解放的过程后,我们也开始学习寻求对精神疾病经验者不同的理解方式。国外各种不同的如何对待人的观点与工作方法已经有各种展开,像是开放式对话、听见声音及soteria house等。因为精神疾病不该被视为个人问题而是社会作用的力道如何发生在个人身上所产生的意义需要被我们发现与理解。
(三)对精神疾病作用经验的理解如何成为一种共同性的社会资产
在活泉我们尝试着用艺术的方法在相互对话,从艺术去呈现,像是在累积精神疾病经验者的文化资产吧!同时,雇用有精神疾病经验的人成为我们的工作者,培育他们可以组织其他精神疾病经验者,整理彼此经验并学习公开自己的经验,成为集体的公共性资产或文化,像是精神疾病经验者文化的概念,期待他们能以自己的主体性发展出实践能量与运动性。
(四)精神疾病照顾者专线:承接“家”的工作现场
我们希望创造出一种能贴近照顾者的语言,让照顾者成为志工,借由有经验的照顾者来协助没有经验的照顾者面对问题,缩短没有经验的照顾者的摸索期;更让照顾者间有机会可以透过分享交流来建立一个社群支援系统,创造家庭内外的社会网络-家庭与家庭间相互支持、家庭中发展出的社会关系,作为社区生活的后盾,这也就是“家连家”的重要精神。
(五)以家庭的照顾现场为核心,建构到宅式的精障家庭支持系统
社区的工作不该是等在那里需求者来求助而且还是只在机构里做,在家庭里苦撑的家属的人数及辛苦程度是比在医院及社区机构多的很多,他们不是不愿出来而是缺少了什么条件,因此发展入家的工作方法是我们该面对的课题。
(六)落实出院准备计划,连接医院、社区服务系统
期待能落实社区复健,建构、连接精障者出院后的资源地图及社区连结。
(七)精障者社区服务研究与发展:从社区照顾连接到社区发展的支持服务
意思是怎么让单位组织与社区共同发展的关系,让社福单位不只是社福,而是社会公众健康的组织,精障者不只是病人,而是真正的社会公民并且是倡议者,因此我们持续在推动会所模式进入社区的各个角落。
至于特别谈到社区发展,是为了面对社会集体对疯子的恐惧污名,同时将问题意识层次拉到整体社会来看。社区发展要先有一群有共同生活经验的人,有共识、有共同目标,彼此一起工作,在各个层面协作中去磨合关系及生活政治经验,会所的伙伴关系及社群组织其实就是在培力这个部份,而后有条件有能力共同去面对社会的不了解、歧视、压迫,所以会所(或任何有此意识的单位)得先从最小的单位(里、企业、社区协会)开始发展跟社区的关系,精神疾病经验者或社区有机会有了新的实际的互动经验,重新互相认识彼此,而带来各式各样的可能性。
(八)建构精神障碍者的主体运动及同侪工作服务体系
打破政府专业挂率主义的思维,参考国外经验,发展Peer Support的计划,让精神障碍者支持精神障碍者,并且经由此让有精神疾病经验者的自我认同不是以医疗或专业描述为取向,而是精障者自身经验的各种认同,借此让社会对于不同的精神健康具有更多元视野的思维与支持,而能发展出符合CRPD精神,“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要为我们决定”,让精障者发展适合自身社群的服务。同时,倡议政府设置培力精神障碍者成立自身组织的政策及制度。
(九)发展更多元的精障者劳动方式
成立时间:
民国93年4月9日
服务区域:
以大台北地区为主
服务对象:
大台北地区领有身心障碍手册或重大伤病卡或精神诊断证明之15-65岁精神障碍者或精神疾病经验者及其家属。
服务内容:
1.精神障碍会所
将维持会所运作所需之工作设计成会员可以参与之会务工作,包含餐饮服务、财产管理、行政庶务、文书处理、会议统筹、统计表格、刊物制作、环境设计、清洁维护、真人图书馆、关怀访视、就业支援、就业晚餐规划办理社区宣导活动、连结参与社区各类活动、会员关怀等。
2.艺术教育工作者培力
透过艺术创作让精神障碍者有多元的方式去传达自己所思所想,产生更多与外界的对话方式与可能性。回顾与整理过去疾病或生命经验,透过展览或述说等形式,与他人分享交流,从受助者身分转而生命经验分享者,增加不一样的社会角色体验,更加肯认自身经验,也是自我充权的过程。期借由透过此专案‘培力’精神障碍者成为生命教育讲师、艺术教育工作者、艺术创作商品团队的成员之一。
3.精神障碍者培力
培力精神障者成为同侪工作者,并试着组织精障社群成为一个大的支持网络,在真实生活中也能有着彼此了解、相互关怀支持的团体,这样的同侪关系是双向支持而非单向照顾的关系,也藉经验共鸣互助成长。过程中探索自我与疾病的关系,试着将助人的权力关系中重新解构,去除疾病标签再ㄧ次为自己的经验命名。整理精障社群更具主体性的文化经验文本向大众发声。
4.精神疾病照顾者专线
透过精神疾病照顾者专线服务,提供即时性的初级处理建议,培力家属解决在社区中遭遇到的问题。让照顾者有一个贴近其经验的咨询窗口,减少独自面对问题的挫折感及社会烙印的不能说。透过专线蒐集整理资料,分析精神障碍者家属的需求,作为服务倡议之依据。训练精神障碍者家属成为专线之志工,借由志工训练来培力家属,亦可建立一群价值信念相同的家属成为社群伙伴来一起推动服务发展。
5.社区宣导活动
精神疾病的污名一直存在于社会中,这种污名有时是因为社会大众对疾病不了解,有时是因为媒体的夸大报导误导社会大众,有时是因为曾与精障者相处的经验不佳,还有许多复杂因素使精神疾病的污名一直存在,活泉期待透过办理社区宣导活动,来增进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让社会大众有机会看见精神障碍者疾病之外〝人〞的样貌,促进社会看见与涵容每个人的独特性,使大家都能以自己的样貌自在的生活于社会中。
6.社交休闲活动
社交休闲活动提供精神障碍者重要的人际互动机会,这种非正式且较轻松的活动使刚出院或很少与他人互动的精神障碍者较容易进入,工作人员亦可以透过这些活动了解服务对象的近况与困境随时提供协助。
7.提供自立生活与社区支援服务
运用社会工作各类方法,协助精神障碍者于社区自立生活所需之各类支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