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疾病或老化所造成的视力衰退,常使银发族感到不便,连带衍生许多身心问题。透过掌握退化原因积极防治,熟年生活就能更自在。
(图说:随着年纪增长,视力保健不可少。)
文|黄珮瑜 图片来源:pixabay
提及老年人视力问题时,经常会跟雾茫、干涩、流泪等症状连结在一起,究竟,65岁以上的熟龄族群有那些常见眼疾?又该如何防治呢?白佳欣眼科主治医师李欣浓,针对老年人六大常见眼疾提出见解:
1.白内障
白内障跟年龄老化呈现正相关,主要原因是水晶体因年龄增加而变得混浊不透明,造成视力及颜色对比敏感度下降。由于白内障进程缓慢,因此初期会点眼药水减缓症状恶化,要根治的话还是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图说:年龄和生活习惯都是影响视力好坏的因子。)
李医师表示,过去观念认为要等“熟了”,也就是水晶体整个白雾化再去开刀;但水晶体此时已经变得厚重,不仅容易并发其他眼部疾症〈如青光眼〉,也提高手术风险机率。最好能透过3~4个月的定期追踪,搭配主、客观综合评估,例如,雾化对日常生活的干扰程度、度数是否大幅跳动变化等…才能掌握理想的开刀时机。
2.青光眼
青光眼指得是眼球内的房水流通路径受阻,导致房水蓄积、眼球神经压迫变得苍白、眼压升高,进而造成视神经机能受损和视野缺陷。急性青光眼症状包含结膜充血、强烈眼痛、视力糢糊、看灯光有虹晕等,通常还会伴随头痛、恶心、呕吐的症状。由于不适感明显,反而会尽快就医。
而慢性青光眼令人不易察觉之处在于它眼压的升高是渐进式;加上侵犯部位常从周边视野开始,所以就医时,常已经是末期。治疗方式包含药物、雷射或手术,但大都只能延缓恶化,却无法让萎缩死去的视神经再恢复功能。所以越末期就医,预后当然就越差,也有失明的危险。所以定期的接受眼睛详细的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与保养,是防治青光眼最重要的观念。
3.老年性黄斑部病变
黄斑部负责视网膜最中心视力,黄斑部一旦遭受破坏,影像中心会变暗或扭曲,视物变形,变大或变小。虽然周边视力不会受影响,但却可能因遮蔽位置刚好位在眼睛中央,产生辨识不出人脸或物件的困扰。
(图说:随着3C使用频繁的状况,更要爱护眼睛健康。)
导致“老年性黄斑部病变”最主要的原因,是随年纪增长,视网膜中心部位的退化;且依是否产生脉络膜新生血管,可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老年性黄斑部病变并无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通常对视力影响较小。但未来仍有变化为湿性老年性黄斑部病变的可能。李医师说,新生血管质地不佳,就如同破洞的水管一样,容易导致黄斑部水肿、出血等现象,使视力严重减退。除了年龄增长与本身体质之外,香菸中的尼古丁与紫外线都是使是症状恶化的高危险因子。透过戒菸、防晒跟补充叶黄素都有助延缓视力的衰退。亦可透过阿姆斯勒量表(Amsler Grid)在距离约30公分处,用“睁一眼闭一眼”的方式自我检测。若发现有模糊、扭曲或变形,甚至中央有黑影或部份出现空缺,就应该尽速求诊,把握早期治疗的契机。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成因是长期血糖上升,进而引起微细血管受损而造成病变。依程度分为1.非增殖性、2.增殖性,且常合并黄斑部病变。由于病变大多自视网膜周围开始,且增殖性病变,亦会有容易导致出血的新生血管产生,此时必须积极接受治疗,否则可能会进一步恶化,造成视力大幅下降。可借由施行全视网膜光凝固来抑制新生血管生长,以抑制出血。至于糖尿病引起的黄斑部水肿,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在玻璃体内注射新生血管增生因子抑制剂(Anti-VEGF)疗法,且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申请健保给付。
由于糖尿病患者本身的血液流通状态不佳,因此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肪,尽量确保健康是很重要的。而根据统计,在罹病15至20年后,所有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几乎都会产生视网膜病变,而超过60%的第二型患者也会有视网膜病变,因此依医师指示定期追踪,才能及早发现与治疗。
5.飞蚊症
飞蚊症产生原因主要来自于玻璃体退化。原本与视网膜紧密贴合的玻璃体,随着年纪增加会跟视网膜间出现间隙,经过光线投射,那些悬浮的玻璃体纤维就变成会移动的灰影或小点。
飞蚊症通常会有半年至8个月左右的急性发作期,之后随着玻璃体被眼球自行吸收而稳定下来。若确定没有视网膜破洞或血管病变等问题,并不需要特别治疗,有时症状还会自行减缓或消失。但若是眼前小黑点的数量突然增加或异常闪光,就有可能伴随视网膜破洞甚至剥离,建议找眼科医生检查确认。医师建议急性期时不要做重训或激烈运动,避免刺激不稳定的眼球,且应规则追踪。
6.干眼症
干眼症指的是眼睛泪液分泌量不足、分布不均或泪液过度蒸发,造成泪液无法适当的保持眼球表面的湿润所造成,主要跟体质及眼睛使用状况有关,特别是女性过了更年期后,常会因贺尔蒙改变而出现干眼症。泪水过少容易导致眼睛发炎、破皮,长期伤害则会造成角结膜病变,并会影响视力。一般治疗方式是点人工泪液,但中、重度患者,还会搭配将泪小管栓塞的治疗手法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