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top




:::
【99次的练习我不怕】
下一页

(图说:早期疗育,被关心的不该只是孩子,这些外表坚强,内心却柔软的家长们,也值得社会大众的理解与支持。)

慢飞天使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慢别人一步。为了把握黄金疗育期,家长必须天天与时间赛跑,不放弃任何一个让孩子变好的机会。

而孩子的进步与否,更时刻牵动着家庭气氛。慢飞天使每个小小进步背后,都是对父母的大大鼓励。

 

文│郭依瑄            摄影│何坤益

 

当自家孩子成长的比别人慢,家长多半会出现:大只鸡晚啼、顺其自然、孩子长大就会好…等等心态,否认自己的孩子需要专业的协助,很容易让孩子错过0-3岁的黄金疗育期。

 

早期疗育 家长的重要角色

“慢飞天使急不得,急也没有用。”这是早疗家长的深切体悟。

认知障碍、语言发展迟缓、肢体肌耐力不足等等,一般孩子轻松就能做到的动作,慢飞天使必须经过不断地刻意练习,才能逐渐赶上成长的里程碑。

 

根据卫生福利部统计处2017年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台已有4,1755位孩童接受早期疗育。在数据背后,有着更庞大的支持系统:家庭。

慢飞天使的家长们必然承受着内心的恐慌与外在的异样眼光。

在经过不断否认、拒绝相信自己的孩子需要就医后,仍鼓起勇气开始疗程;而复健过程中的奔波,更是家庭经济与精神的耗损。早疗过程中,家长心中累积庞大的压力,其实非常需要社会大众、家人的理解与鼓励。

 

早期疗育 是全家人的练习

除了孩子在课程中学习,父母也要学习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成长,而身旁的家人更需要支持、尊重父母的每个决定。早疗不只是孩子的练习,而是全家人的练习。

 

例如,目前正接受伊甸服务的童童,口语发展缓慢,除了说出“爸爸、妈妈”以外,无法说出其他单词。

教保组长徐维君发现,只要童童用一个眼神,不必说话,妈妈与家人就会满足她的要求。

 

于是在上课过程中,除了要童童练习表达“要”的意愿,那怕只是发出声音、一个单词也好,更希望妈妈试着练习不要立即满足孩子的需求,即使童童一开始哭闹,甚至直接动手抢走玩具,妈妈依旧要不断练习尝试,与老师一起诱发童童表达的意愿。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家也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于是徐维君到宅替童童上疗育课。

在孩子最放松的情境下,以周遭的事物诱发孩子讲话的意愿,更重要的是让童童一家人知道,周遭原来有许多东西可以应用,以便在下课后,全家人仍可以陪着孩子练习。

 

家长,是孩子的贴身治疗师

“慢飞天使急不得…”童童妈再次说起这句话。

她回想起早期疗育带来的启发,是放慢脚步,开始用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像孩子一般好奇,也是因为如此,妈妈才能发现童童每次注视着花花草草,心里所产生的疑问,她便会解释:“童童,这是花…”一一替孩子讲解。而这,正是徐维君希望妈妈做到的,家长就像是孩子的“贴身治疗师”。

 

教保老师将专业授予家长,家长内化之后再教予孩子。

在早期疗育期间,家长就是孩子与外面世界的桥梁,替孩子挡掉那些无谓的奇异眼光;替孩子收纳进那些有用的意见,陪着孩子经历那99次的练习,也陪着孩子迎来那第100次的成功。

早期疗育,被关心的不该只是孩子,这些外表坚强,内心却柔软的家长们,也值得社会大众的理解与支持。

下一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