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top




:::
【10月号】
上一页
下一页

(图说:伊甸宜兰区区长刘玉朴表示,在部落茂安成立日照中心,运用当地资源照顾后山长辈,实现在地老化。)

(图说:伊甸宜兰区区长刘玉朴表示,在部落茂安成立日照中心,运用当地资源照顾后山长辈,实现在地老化。)

位于宜兰县太平山地大同乡的“茂安日照中心”,于105年成立,提供当地大同后山泰雅部落长者服务,以发展性社会工作模式,落实在地老化精神。

 

文│张雪惠      摄影│苏丽华

 

伊甸一手创立的原乡茂安日照中心,座落于绵延无尽头的太平山地。

茂安是泰雅族部落,不仅交通不便、人口数稀少,经济也是最匮乏的,“当初联系到乡长,发现在茂安当地有一闲置派出所,就这样伊甸在此空间推展服务。”伊甸区长刘玉朴说。

 

在原乡提供服务并不容易,语言、文化差异亟待突破,如何将需求与服务串联好,进而让在地人服务在地人,是考验更是挑战!

“因为当地几乎只剩下老人、妇女与孩童,当时我们就思考如何透过发展性社会工作模式,将伊甸的服务带进去。”

因此在筹划过程中,先做全面性普查,也从普查中,了解山上并没有长照与就医资源,最迫切的需求是就医的问题。

 

普查完后,紧接着举开“焦点团体会议”,最后定调于提供长者服务,并以茂安为据点,向外延伸至四季村等其他村落。

 

茂安日照中心自100年起筹划到设立,至今已有七年之久,刘玉朴区长表示,社区化服务是社会工作最不易经营的,先补强长者的照顾服务,最后结合发展性社会工作,了解当地的社会资本、人文文化等等,耗费较大成本,也因此希望在当地将草根领袖找出来,但实际操作起来确实有困难,目前仍持续努力中。

 

期盼让茂安慢慢活络起来,并以此为基地,将服务扩展出去。

尽管人口越来越凋零,但仍希望慢慢把人拉回来。“一定要鲑鱼返乡,人才回流。”

 

借此,积极与教会、村长联系,希望找到年轻人愿意返乡服务。

所幸后来找到了护理师、居服员和社工,都是茂安当地人,目前在茂安日照中心里,从厨工、照服员、护理师、社工都是部落的人,更令人开心的是,每天的课程进行,都是用母语─泰雅语沟通,对长者来说,或是文化传承观点来看,都是再好不过的事。

 

对照今日的逐渐稳定,谈起当初草创期的艰辛,刘玉朴直说:“真的不容易!当时在找人真的非常担心,因为平地人过去,语言不通、文化风俗不了解,这样是待不久的!但目前来看是稳定的,未来在服务的部分,希望可以更丰富多元,将社区整体服务融合起来。”

 

目前的服务涵盖日照、居家服务、送餐;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方面,开办了所谓的“子孙共学课”,也就是让部落的孩子,每周一天来照顾长者,而长者跟着孩子一起学习,子孙共学同乐。

期盼未来在原乡,老有所依,原民文化亦得以代代流传!

(图说:伊甸为长辈送餐,让他们得以温饱。)

(图说:伊甸为长辈送餐,让他们得以温饱。)

【南京医养并存的照顾模式】

在南京参访时,看到的是医疗养护并存的情况,也就是说服务单位有医师护士驻诊,长者可以直接在养护中心就医。

这样的服务模式对长者来说,会有安心、信任感,南京定点式的医养合作经验,是未来可以思考的部分。”

 

当地早有分项付费的概念,从简易版到豪华版,规格非常清楚,将需求个别化、差异化后,从食衣住行育乐思考,进而提供更多元个别化的服务。

服务使用者有了多元选择,将有助于整体服务品质的提升。

 

再者,当地提供的服务,讲求的是“天天供应不打烊”,符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相形之下,我们的服务却只有一到五,劳动条件不同,这也让我思考,周六周日,长者就没有送餐的需求吗?就没有陪伴照顾的需求吗?我想,未来我们在排班上可以做不同的衔接,让服务不打烊。”

 

(图说:长者照顾服务不打烊,在南京的机构是常态。)

(图说:长者照顾服务不打烊,在南京的机构是常态。)

 

资料来源:《 伊甸园月刊 》10月号

上一页
下一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