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

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

2024-11-27

2024伊甸发展性社会工作论坛 “多元.共融.共好-社区实践经验”

       伊甸基金会于日前举办“多元.共融.共好-社区实践经验”发展性社会工作论坛,相关专家学者约近百人出席,除卫生福利部社会及家庭署副署长张美美莅临致词,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陈怡伃也分享跟伊甸多年合作推动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心得;此外,澳洲卧龙岗大学卫生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学系师生也在论坛中,就社区网络支持与经济就业服务议题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实际社会工作成果,借此激荡出发展性社会工作更多的创新与价值。

 

 

伊甸发展性社会工作论坛,相关专家学者约近百人出席。

 

 

       伊甸董事长陈宇昭在开幕式中表示,伊甸从2013年开始推广发展性社会工作,主要是将相关概念透过交流对话方式,如论坛、工作坊、研讨会等与国内外分享。他进一步说明,发展性社会强调优势与充权观念,及有意识地发展社区在地资源;伊甸希望从传统社会工作模式,转换成发展性、永续性工作,并将国内外对发展性社会工作理念以及实务工作运作经验模式,提供给社福领域工作伙伴,也希望借此论坛营造一个平台,创造发展性社会工作对话场域,让不同的社会工作经验在此凝聚、互相交流。

 

 

伊甸董事长陈宇昭表示,论坛的举办,希望让不同的社会工作经验在此凝聚、互相交流。

 

 

       卫福部社家署副署长张美美致词强调,传统的社会工作是以救助为主,不管是单亲或脆弱家庭,都是以经济因素需要协助的个案居多,而帮助的作法是让他们学会技能,自力更生、赚取收入,提高生活品质。但今日全球面临贫富差距大,对于第一线实务工作者来讲,协助个案需求,除了有政府资源、结合民间资源,以及在地方中创造就业机会等,如何有系统的从理论到实作,再将经验分享拓展出去,则非常感谢伊甸在台湾致力于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推动。 

 

 

       对于伊甸推动发展性社会工作历程与阶段性成果,伊甸双福推动处主任连颖说,回首过去十年,发展性社会工作不仅是框架还是一个指导方针,有助于提升实务工作者、服务使用者及社区的能力;伊甸更透过国内外分享活动办理、实务人才的培力,和专业知识的产出来推展发展性社会工作,但也遭遇到人力流动、培力未能普及,以及创新的负荷等困境与挑战。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陈怡伃则指出,伊甸推动发展性社工多年在台湾社工圈中带动多方面的改变,以社工教育和研究出版来说,相关研究的出版共有53份,分析焦点可归纳为三大类,分别是结合经济参与、社区工作取向和增权培力。至于未来伊甸发展性社会工作经验的转化,可以透过教材和课程的出版推广,以及实务研讨会和工作坊促进跨组织和领域的交流;而对于社会教育工作则可以将社会工作理论的读本纳入专章,进而推动人权和永续发展,以此本土化经验面向国际社会。
 

 

社家署副署长张美美(左四)、台大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陈怡伃(右二)、

澳洲卧龙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讲师(右三和四)应邀参与论坛。

 

       另在国际实践经验的分享,澳洲卧龙岗大学卫生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学系Dr. Kenny Kor针对社区网络支持服务议题提出探讨,主题为“HEAR实践模式:应对家外安置儿童的模糊性失落”。此一概念模糊性失落(ambiguous loss)包括二种,一是家庭成员或亲人在心理上存在,但身体上缺席,例如家外儿童的安置;二是心理缺席但身体仍存在,如家人有慢性疾病、失智症等。接受家外安置的儿童可能会历经失去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和朋友的模糊感觉,而模糊性失落带来的影响会造成儿童感到无助感、忧郁、焦虑和人际关系冲突的经验,甚至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无法应对或悲伤,陷入困境、内疚、失去希望,不愿再谈论所涉及的物件或人物。

 

 

       家外安置前线社工或管理者则可透过HEAR实践模型练习,来帮助这些儿童。HEAR实践模型的面向有四,一、尊重模糊性失落,使用同样的语言;二、减少歧义,加强关系的持久性;三、调整模糊性失落的缺乏确定性,注意造成的潜在性诱因;四、建立关怀社区,一起工作、合作。

 

 

       澳洲卧龙岗大学卫生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学系Dr. Nandini Ray则聚焦经济就业服务议题,谈论主题为“澳洲背景下的社会企业-案例研究:Green Connect城市农场”。Dr. Nandini Ray表示,社会企业的成立是为了解决贫穷、教育、医疗保健和环境永续性问题,而其影响力模型共有三种,包括创造就业机会、社会需求与利润再分配。而 Green Connect 城市农场就是为促进澳洲乡村地区的永续发展,以人才、利润和地球永续发展框架来建造。

 

 

       Green Connect是位于澳洲乡村地区的创新社会企业,集城市农业、减少废弃物和公平食品分配于一体,其种植粮食并为年轻人和前难民提供就业机会。Dr. Nandini Ray强调,Green Connect不是要营利,而是设有三个目标:一、教育和训练,如果年轻人和前难民找工作时遇到困难,像是语言、技能、歧视等,让他们有机会来此工作,甚至介绍到外面工作;二、减少对环境污染,农场不使用化合物;三、在社区教育其他机构减少废弃物,提倡零浪费,例如节日制造的垃圾等。

 

 

澳洲卧龙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师生出席论坛,共同激荡发展性社会工作更多的创新与价值。

 

 

       而在台湾实践经验,则由伊甸屏岛区区长许廷安针对早期疗育服务议题进行报告,并以早疗社区疗育据点服务做案例说明。他指出,早期的早疗,是以机构方式提供服务,近来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的概念发展,转为从机构走进社区的模式。在推动过程中,共进行四场次的巡回及辅导,从一开始让伙伴认知发展性社会工作之经济参与、以社区为基础、增权三个原则;到第二场次的社区工作的概念与方法,与社区资源介绍;第三场次则由心路团队早疗社区经营案例分享;第四场次为行动提案暨成果发表。经分析林园、凤山、仁武及甲仙四个参与早疗服务据点,其使用发展性社会工作方法后的转变有团队合作多、家庭参与高、强化社区资源网络、疗育服务多元,也与社区更贴近。

 

 

       论坛下午时段则进行主题式工作坊,在经济就业服务实践经验分享中,台湾社区实践协会社工师马明毅报告大水沟二手屋的案例,其不只是修复东西,也修复人的概念,令人印象深刻。大水沟二手屋为一个准备性就业的社区二手店,转介个案进入其中,进行准备、修复与培力,其招募妇女一起工作且支付薪资,并设定短期零工,可同时照顾家人和小孩。另作为中继性场域,增进个案就业自信与适应职场能力,还协助个案媒合工作,但个案不一定要毕业,可以留在店内带领别人,做培力新进人员的工作。大水沟二手屋由社区共同建造并加入经济参与,让服务使用者与社区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台湾社区实践协会社工师马明毅分享大水沟二手屋案例,令人印象深刻。

 

 

       而在早疗领域的实践,心路社会福利基金会儿童服务处刘昭萍研发专员以都会型和偏乡型服务为例,提出四大分享,包括:问题取向和社区取向的早疗社区服务的挑战、以资产为基础的社区工作、都会型和偏乡型社区服务模式的推展与成果,以及促进社区网络互助、让在地支持形成。她表示,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开展,必须是从连结个案需要的社区资源,到让社区更认识早疗而进行的宣导活动,最终与社区建立共同目标而行动。如今早疗社区服务成效已现,如有效发掘潜在个案、凝聚在地家长支持与社区共融共好。

 

 

       台北市基督教励友中心好young少年创意基地张怡芬主任在社区网络支持服务经验中,以“走向社区连结的方案历程”进行分享。她强调少年是需要被发展的社会资本,而不是被控制的问题。透过发展性的关系、辅导和方案,青少年也能长成具有利他与贡献的社会一份子。在社区连结的历程中,第一步骤是让服务对象参与服务的规划,然后回应社区少年在空间、人力、方案和时间的需求,并加以调整;进而运用社区的自然资源,让他们练习接案与未来就业接轨,之后持续盘点和新增社区资源,与社区一起共好。

 

 

       最后闭幕式中,伊甸执行长钟彦彬表示,发展性社会工作是需要有心去发现,先倾听再协助。因为有心看见,而有了工作型态的改变,以及关注对象的改变,但这不是一个单位的事情,还需要靠社区的意识以及共识。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推动需走入社区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有沟通能力、资源连结、建构解决方案,得以实证,才是服务的模式。